NEWS CENTER
新闻资讯
大豆细菌性斑点病
浏览量
【摘要】:
细菌性斑点病又叫细菌性疫病,引起早期落叶,可减产18%-22%。
【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,也可侵染幼苗、叶柄、茎和籽粒。子叶上病斑半圆或近圆形,褐色至黑色,周围为水渍状。真叶 初为褪绿小点,半透明水渍状,后扩大并转为黄褐色,角斑状或不规则形,直径3-4毫米,中心渐干枯呈暗褐色或黑 色,边缘有一点黄色晕圈。天气潮湿,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,干燥后为膜状。有时病斑汇合为枯死大斑,中央破落。 茎和叶柄上病斑呈褐色至黑色的水渍状长条斑,荚上与叶部相似,初呈水渍红褐色小点,后变为暗褐色,种子上病斑 不规则,褐色,常覆一层菌脓。
【病原】属假单胞杆菌。
【发病规律】
细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,可存活7-8个月。在未腐烂的病叶中可存活一年以上。在田间借风雨传播。细菌由气孔侵入寄主。带菌种子形成的发病植株成为田间病害传播的中心。天气阴冷潮湿利于病害发展,干热天气病害受到抑制。一般4月底到5月初,幼苗分枝期,病情开始发展,5月中至 6月上旬开花结荚期出现高峰。
【防治方法】
幼苗在分枝期开始用药20%噻菌铜(龙克菌)500倍药液喷雾,每隔7天一次,连续2-3次。兼治大豆细菌性角斑病。